溜须,并不是一个褒义词,常用来形容那些下级讨好上级的谄媚行为。历史上,这个词语的产生和两位宋朝宰相有关,读过这个故事,相信会让我们对溜须拍马者有所警惕。
有一次,宋朝宰相寇准和下属一起在中书省吃饭。喝汤的时候,寇准一不小心胡须上沾了一些汤。这一幕恰好被参知政事丁谓看到了,他连忙站起身来,走上前去轻轻为寇准擦去胡须上的汤渍。
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寇准看着丁谓那小心翼翼的样子,不由笑道:“堂堂参政乃是国之重臣,怎么可以为上司拂须呢?”
没想到,寇准这半开玩笑的一句话说得丁谓满面羞愧,他竟然怀恨在心,从此开始不停地诬陷寇准,直至寇准被贬官,晚年仕途多了许多波折。
丁谓本是寇准门生,他考中进士的那一年,寇准正好担任主考官,所以丁谓见到寇准要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“老师”。丁谓能诗善文,有很强的办事能力,寇准很欣赏他,经常向老宰相李沆推荐,希望丁谓能得到重用。
展开剩余77%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和寇准看好丁谓不同,李沆对丁谓有不同的看法,对于寇准的推荐,他不仅直接拒绝,还很认真地问寇准:“你看丁谓的为人,怎么能让他担当重任呢!”
寇准很不理解李沆的眼光,反问道:“以丁谓的才华,难道您能始终让他屈尊人下吗?”
李沆不由笑道:“以后你被他害惨后悔的时候,就会明白我没说错!”
有了李沆的提醒,寇准就多留了个心眼,经过仔细观察,他发现丁谓虽然机敏过人,但确实行为邪僻,于是慢慢转变了对丁谓的看法,并在丁谓“溜须”时当众调侃一番。
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俗话说“宁得罪君子,不得罪小人”,寇准性格耿直,当众开丁谓的玩笑,如果丁谓是正人君子,他可能除了当时尴尬之外,或许会冷静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行为。可是,丁谓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,他受到寇准这样的调侃,竟然怀恨在心,开始找机会构陷寇准。
因为丁谓的诬陷,寇准的宰相之位被罢免,丁谓成功坐上寇准的位置。昔日的师生转眼即成仇敌,可是丁谓仍然不满足,继续寻找机会陷害寇准。
宋真宗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1020年,宦官周怀政谋划尊宋真宗为太上皇、辅佐太子即位的阴谋败露。在这个阴谋中,寇准是周怀政准备复相的人选。阴谋败露后,周怀政被处死,丁谓则瞒着宋真宗把寇准贬为太常卿、相州知州,不久又贬为道州司马。
寇准从原来的朝廷一品大员,降级到地方州县的佐官,简直像从天上到地下,而他所遭受的这一切,都是丁谓的手笔,就连宋真宗都被蒙在鼓里。
据《宋史·寇准传》记载,寇准被远远地贬到道州,宋真宗根本就不知道。宋真宗一直很器重寇准,他很长时间没看到寇准忍不住问身边人:“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寇准了,他发生了什么事?”此时丁谓势大,虽然宋真宗发问,可是竟然没人敢告诉他发生了什么。
宋真宗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寇准被贬后,丁谓连那些和寇准关系好的人也没放过。1022年宋仁宗即位,丁谓再次升职,他偷改诏令,把和寇准关系好的人全部放逐。
丁谓的张狂没有持续很久,宋仁宗即位不久,丁谓与宦官勾结的事情败露,随即被罢相,被远远地贬到崖州担任司户参军,他的弟弟及儿子也相继被罢官或降职。
此时,寇准已经被贬到雷州担任司户参军,丁谓去往贬谪地时恰好经过雷州,寇准派人给丁谓送去一只蒸羊。丁谓请求面见寇准,却被寇准拒绝了。
丁谓失势,又孤身在旅途,寇准家中那些年轻气盛的仆从想趁机给寇准报仇。寇准得知后,马上紧锁家门,坚决不让这些仆从出门,直到丁谓走远了才作罢。
以寇准这样耿直的性格,即使对手落难他也绝不会落井下石,他才是具备宰相胸怀的大才。而擅长“溜须”的丁谓,虽然也曾官至三公,也曾在宰相位置上执掌权柄,可是他的胸怀与品行却远远不能和寇准相比。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资金杠杆,股票十倍杠杆,顶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