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大同鹊儿山精煤长期以“降成本”为由漠视环保,将利益置于村民生命之上,其厂区污染问题早已成为当地居民难以呼吸的“痛”。厂区缺乏基本除尘设施,煤炭加工产生的粉尘随风肆虐,遮天蔽日;雨水冲刷后,地面化为黏稠的黑泥沼泽,道路、水源无一幸免。村民房屋蒙尘,生活陷入“黑色窒息”。
据了解,厂区作业区未有效采取湿法除尘、车辆未采取封闭运输等基础措施,煤尘随风扩散至周边村落,居民门窗终日紧闭仍难抵挡。雨后厂区污水与煤渣混合,形成大片黑泥滩,道路泥泞难行,车辆深陷其中,村民出行如“跋涉沼泽”。雨水冲刷的煤渣污水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,威胁饮用水安全。
媒体曝光后,鹊儿山精煤未采取任何实质整改措施,反而通过“删稿”“封口”等手段试图掩盖问题。其背后折射出企业“利益至上”的冷酷逻辑:宁可花钱“消声”,也不愿投入环保成本。这种“掩耳盗铃”式应对,暴露出地方企业对监管的轻视与权力的“驯服”。
2025年7月,大同市生态环境局转发生态环境部新闻,发布会强调源头预防与加强监管,发布《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》。然而,地方执行层面却存在虚化现象:或敷衍检查、或与企业利益勾连,导致政策沦为“一纸空文”。鹊儿山污染长期存在,正是监管失灵的典型缩影。
村民面对污染苦不堪言,却投诉无门、维权艰难。地方政府推诿,环保举报石沉大海。污染不仅摧毁了他们的生活环境,更掐断了生计——房屋贬值、健康受损,生存权在“黑色黄金”的碾压下支离破碎。
鹊儿山之痛而是资源型地区“发展至上”思维的恶果。要破解这一困局,需多方发力:地方环保部门需摆脱“保护伞”角色,严格执法,对污染企业重罚、整改、关停绝不手软。
对“删稿掩盖”等恶劣行为进行调查,追究法律责任,倒逼其履行环保义务。畅通举报渠道,提供法律援助,保障民众监督权与索赔权。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升级,以生态修复补偿民生损失,实现“黑色经济”向“绿色经济”转型。
“黑色黄金”不应成为窒息生命的毒药。鹊儿山村民的生存之痛,亟待法治重锤、监管亮剑,更需社会关注推动改变——唯有打破企业与权力的“共谋”,才能还百姓一片洁净的土地与自由的呼吸。
炒股资金杠杆,股票十倍杠杆,顶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