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一个乞丐皇帝用27年时间建立的制度,为什么会在276年后毁掉自己的江山?
朱元璋绞尽脑汁设计的"完美"政治体系,竟成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四道催命符。这些制度在他眼里是护身符,在历史眼里却是绞索。
权力游戏的终极陷阱洪武十三年的秋天,胡惟庸的人头落地。
朱元璋站在午门城楼上,看着下面血泊中的尸体,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600年的决定——废除丞相。
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从秦始皇开始,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宰相。这个职位存在了1600年,朱元璋一道圣旨,把它永远抹掉了。
展开剩余91%"以后不许任何人提立丞相的事,提了就是奸臣!"
丞相权力太大,威胁皇权,既然如此,那就让皇帝一个人干所有的活。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,大事小事都要皇帝拍板。
听起来很威风?实际上是自掘坟墓。
朱元璋年轻时当过乞丐,干过和尚,打过仗,他精力旺盛,每天批阅几百份奏折不成问题,可他的子孙呢?
朱允炆22岁当皇帝,从小在深宫长大,哪见过这阵仗?
朱棣倒是有本事,可他忙着打仗、迁都、下西洋,哪有时间天天坐在御书房里批奏折?
到了后面的皇帝,情况更糟。万历皇帝干脆30年不上朝,为什么?累怕了!
这就像一个现代公司的CEO,要亲自审批每一张报销单,每一个员工的请假条,每一份合同的标点符号,这公司还能正常运转吗?
明朝就是这样。
没有宰相,就没有人能统筹全局,六部各自为政,互相推诿。遇到大事,六个尚书开会讨论,谁也说服不了谁,最后还得皇帝定夺。
皇帝要是明君还好说,要是昏君呢?要是小皇帝呢?要是皇帝生病了呢?
整个国家机器就卡死了。
朱元璋还在《皇明祖训》里写死了这条规定:"后世不许立丞相,立者以奸臣论罪!"
这就像给明朝戴上了一副手铐,276年都摘不下来。
祖宗之法不可违《皇明祖训》这本书,朱元璋前后修订了26年。
一个皇帝花26年时间写一本书,只为了让后代严格按照他的想法治国。
书里有句话特别狠:"凡我子孙,钦承朕命,无作聪明,乱我已成之法,一字不可改易!"
一字不可改易!这几句话,锁死了明朝所有皇帝的手脚。
想改革?祖训不允许。
想变法?祖宗之法不可违。
想因地制宜?朱元璋说了算。
我们来看几个具体例子。
明朝中期,倭寇猖獗,沿海百姓苦不堪言,有大臣提议招安一些海盗,让他们协助朝廷剿匪。
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对吧?
可是《皇明祖训》里明确写着:"不许与贼寇勾结。"
计划夭折。
明朝后期,财政困难,国库空虚,有人建议开征商税,增加收入。
这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了。
但《皇明祖训》规定:"重农抑商,商人地位低下。"
皇帝不敢违抗祖训,错失了重要的财政来源。
最典型的是海禁政策。
朱元璋时代,海上贸易确实容易引来倭寇,海禁有它的道理。
可到了明朝中后期,情况完全变了。欧洲人来了,带来了新技术、新物种、新思想。郑和下西洋证明了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。
这时候还死守海禁,就是自断财路了。
可祖训摆在那里,谁敢违抗?
更可笑的是,朱元璋在祖训里规定了15个"不征之国",包括朝鲜、日本等,本意是避免无谓的战争。
结果到了万历年间,日本侵略朝鲜,明朝不得不出兵相助。为了援朝抗日,明朝国库掏空,元气大伤。
你说讽刺不讽刺?朱元璋想保护朝鲜,结果朝鲜差点拖垮了明朝。
《皇明祖训》就像一个紧箍咒,越念越紧,最后把明朝活活勒死了。
军队的慢性死亡卫所制,朱元璋最得意的发明之一。
这个制度的设计思路很先进,军人世代当兵,平时种地自给自足,战时拿起武器保家卫国。
既解决了军费问题,又保证了兵源。
听起来完美无缺。
现实呢?
洪武十五年,山西大同卫。
一个叫李二狗的军户,刚刚收到征召令,要他的儿子去边关服役。李二狗看着手里的公文,欲哭无泪。
他们家世代当兵,从爷爷开始就在卫所里种地当兵。爷爷战死了,父亲接替;父亲残疾了,他接替;现在轮到儿子了。
可儿子才16岁啊!
卫所里的地越来越少,越来越贫瘠,军官们把好地都占了,留给普通军户的都是些沙石地、盐碱地。
种一年地,收成还不够交给军官的"孝敬钱"。
儿子去当兵,还得自己准备军装、武器、路费,这些钱从哪来?
卖房子?房子早就抵押给军官了。
卖地?地本来就不是自己的。
卖老婆?李二狗看着枯瘦如柴的妻子,知道也卖不出几个钱。
最后,李二狗做了一个决定:跑,带着全家,趁着夜色,逃离卫所。
像李二狗这样的军户,明朝中期有几十万。逃跑的军户越来越多,留下来的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。
为什么?
你想想,一个为了逃避当兵而卖妻卖儿的人,他的儿子会是好兵吗?一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军队,能打胜仗吗?
更可怕的是,卫所制是世袭的。
世袭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不管你适不适合当兵,不管你愿不愿意当兵,只要你爸是军户,你就得当兵。
这就像强迫所有理发师的儿子都去理发,强迫所有厨师的女儿都去做饭。
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?
到了明朝后期,卫所军已经完全不能打仗了,朝廷不得不花大价钱招募职业军人。
这些职业军人叫"营兵"。
营兵要发军饷,要管吃管住,还要给抚恤金。本来卫所制是为了省钱,结果反而花了更多的钱。
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军事制度,变成了朝廷的包袱。
皇室的无底洞朱元璋一共生了26个儿子。他把其中24个分封为王,只留下太子朱标和四子朱棣在身边。
分封的时候,朱元璋想得很美好,儿子们分散到全国各地,既能守卫边疆,又能相互制衡,还能保证朱家江山永固。
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,这些王爷会生孩子,而且生得特别多。
以晋王朱㭎为例,他生了11个儿子,这11个儿子又生了几十个孙子,几十个孙子又生了上百个曾孙。
按照明朝的制度,皇室成员不能当官,不能经商,不能务农。他们唯一的职业就是吃皇粮。
一个人吃皇粮不可怕,可怕的是几万人吃皇粮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人还在不断繁殖。
嘉靖年间,河南一省的皇室成员就有8000多人。山西更夸张,皇室人口达到1万5千人。
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
河南全省的财政收入,有一半要用来养皇室。山西全省的粮食产量,有三分之一要供应给王府。这些皇室成员什么都不干,就是吃喝玩乐,生孩子。
而且按照祖制,皇室成员的俸禄还不能减少。
亲王年俸1万石大米。
郡王2000石。
镇国将军1000石。
辅国将军800石。
奉国将军600石。
层层递减,但即使是最低级的皇室成员,年俸也有200石大米。
200石大米什么概念?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吃两年的。
万历年间,有大臣算过一笔账,全国皇室成员的俸禄,相当于2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。
200万农民!
这还只是俸禄,不包括王府的建设费用、维护费用、各种赏赐费用。
更夸张的是,这些皇室成员还有各种特权。
他们犯法不受普通法律约束,只能由皇帝处置;他们占地不用交税;他们经商不用交商税;他们的佃户不用服兵役。
这样的特权阶层越来越庞大,国家的负担就越来越重。
到了明朝末年,国库已经入不敷出。崇祯皇帝想加税,百姓已经承受不了了;想减少宗室俸禄,祖制不允许;想让宗室参与生产,祖训禁止。
明朝就这样被自己的皇室拖垮了。
1644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城。
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时候,全国还有几万个皇室成员在各地享受着俸禄,他们不知道,供养他们的王朝已经死了。
朱元璋做梦都想不到,他为了保护子孙后代而设计的制度,最终成了明朝的掘墓人。
废除宰相让朝廷失去了协调能力。
《皇明祖训》让明朝失去了变革能力。
卫所制让明朝失去了军事能力。
宗室制度让明朝失去了财政能力。
四道催命符,环环相扣,最终勒死了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。
历史总是这样残酷又讽刺。那些我们以为的保护伞,往往成了我们的催命符。那些我们坚持的祖宗之法,往往成了我们前进的绊脚石。
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皇帝,可他不是神,他无法预见30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。
他的悲剧在于,他把自己有限的认知,强加给了无限的未来。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资金杠杆,股票十倍杠杆,顶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